锦州龙化石标本
●迄今为止,义县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达20余个门类,50余属近百种,几十万件标本,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现生生物门类的祖先。
●义县翼龙胚胎的出现,证明了翼龙是卵生的事实。
●在义县发现的“杨氏锦州龙”是我国乃至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相对完整的禽龙类化石。
●目前为止,义县已发现的主要化石产地分布于7个乡镇,22个自然村屯。
义县的金刚山,白垩纪时代,这里树林茂密、湖水清澈,水草丰美。这一天,恐龙家族在河边悠闲地散步,鸟儿在天空自由盘旋,鱼群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然而,平静中正蕴含着一场灾难。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火山爆发、洪水泛滥,从河流上游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发出隆隆的巨响,天地间顿时一片混沌。空中落下密集的火球、地上流动着炽热的熔岩,到处是浓褐的水雾、漆黑的火山灰。来不及转移的恐龙家族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一切都被定格在那一刻,沉入了湖底。
这是发生在距今1.2亿年前的一幕场景。鲜活的树、鸟、鱼、虫蓦然凝固成生命的永恒,最终在这被后人称作义县的地方沉沉睡去,一睡就是亿万年。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直至20世纪,在辽宁西部这块包括锦州义县、朝阳等地的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埋藏了上亿年的古生物重见天日,被科学界称为“热河生物群”的辽西化石令世界古生物界震撼。这其中,作为“热河生物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县发现的化石门类、属种及总量均占辽西全部化石的一半以上。同时,义县金刚山地层被公认为国际标准地层,在地学和古生物学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朝阳、阜新等地的化石层位相当一部分也归属于“义县组”)。
1997年4月,我国古植物科学家孙革教授发现的“辽宁古果”化石,对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2002年春天,我国古生物科学家季强博士在义县对“中华神州鸟”化石的发现,使原始鸟类研究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生命发展史中四大难题之一——鸟类的起源问题在中国得到了解决,“中华神州鸟”和“辽宁古果”化石的发现,奠定了义县在世界化石界的重要地位。
2000年10月,在义县境内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化石——锦州龙,对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翼龙胚胎化石也惊现义县,这一发现,更是解开了翼龙是胎生还是卵生的科学之谜。
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化石发现,证明了1亿多年前,在义县这块土地上,气候应该像今天的热带地区,有着广阔的森林、烟波浩渺的水域。湖中生活着数量丰富的狼鳍鱼、虾和叶肢介。水生昆虫和某些昆虫的幼虫也在水中嬉戏,满洲龟在湖中怡然地游动,岸边树丛中分布着大量鸟类,捕食昆虫及啄取植物的种子,湖面上不时地掠过一只翼龙,远处较高的山地有几只小型鹦鹉嘴龙。众多飞禽走兽以及人们至今仍叫不出名字的古脊椎动物在此地繁衍生息。
但同时,这一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火山,并频繁喷发,有毒气体有害烟尘弥漫,导致鸟类、鱼类及带毛的恐龙等远古生物非正常集群死亡,而后被大量的火山灰迅速掩埋,因而造就了这个“史前的庞贝城”。
迄今为止,义县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达20余个门类,50余属近百种,几十万件标本,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现生生物门类的祖先。目前,在同一地区发现这些门类齐全的化石,对研究地壳变迁、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古气候的演化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如今,义县已发现的化石产地分布多达22个自然村屯。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化石资源,已成为当地重点研究的课题。为更好地保护化石资源,义县早在1994年就建立了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宜州化石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由中德合作、投资200万欧元的“宜州地质公园”已于2008年9月正式开园。此外,义县县委、县政府还将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及世界遗产。
“锦州龙”:亚洲相对完整禽龙化石
发现时间:2001年
发现地点: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
年代:1.22亿年前
锦州龙化石标本是在锦州市义县头台乡白台沟发现的,恐龙身长约4.5米,属于禽龙类,但与此前世界上发现的禽龙类恐龙的属种有一定的区别,因而建立一新属和新种。新建立的属名为杨氏“锦州龙”,是为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中国恐龙研究第一人杨仲健先生。
这一化石标本埋藏在湖泊沉积地层中,距今 1.22亿年,地质时代为早白垩纪。此前这一化石点的这一层位中曾发现过水生爬行动物潜龙和翼龙及鸟类化石,是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禽龙类恐龙体形庞大,身长在4至10米间。这种恐龙化石早期发现于英格兰,辽西地区杨氏锦州龙的发现,丰富了以朝阳为起源中心的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组成,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杨氏锦州龙是辽宁,也是我国乃至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相对完整的禽龙类化石。它头部的牙齿保留清晰,颈椎骨弯曲,四肢形成于一侧。可以想象1亿多年前,它是一只正在沉睡中的恐龙。突然间火山爆发,剧烈的地壳变迁运动把它惊醒。仰起头,想看看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它还没有感觉到灾难的来临时,就被火山灰迅速掩埋。